《女學學誌》第52期編輯報告

暑氣熏蒸迎來了《女學學誌》第52期的出刊。本期收入的研究論文與研究紀要,皆細緻地記錄了女性身處不同社會團體中的經驗,刻劃出女性主體在不同時空場域的動態圖像。...

《女學學誌》第51期編輯報告

春暖花開,疫情漸趨平緩的時節,迎來了《女學學誌》第51期的出刊。本期共收錄一篇研究論文、兩篇研究紀要,三篇不約而同以性別研究的角度聚焦臺灣社會正面臨的重大人口變遷,尋求回應之道。...

《女學學誌》第50期編輯報告

本期兩篇論文為文學領域的性別研究成果,涉及革命的「性」與革命性。一篇考證共黨革命所謂的「一杯水主義」之來源及其翻譯、流傳與誤讀;另一篇探究後人類時代的電子情人書寫。 陳相因的研究發現「一杯水主義」一詞,實為「三人成虎」效應,本詞彙並非過往認為來自柯倫泰夫人(Aleksandra Kollontai, 1872-1952)之語,而是出於蔡特金(Clara Zetkin, 1857-1933)回憶會晤列寧(Vladimir Lenin,...

《女學學誌》第49期編輯報告

1995年聯合國第四次婦女大會正式提出性別主流化(Gender Mainstreaming)的概念,作為推動性別平等的全球性策略。我國政府近年亦推動性別主流化,國軍自 1991年起擴大招收女性專業軍士官,並於 2006 年開始招募女性士兵及儲備士官,現有女性人力計約二萬餘員。然性別主流化政策的推動,對於原本充滿陽剛氣氛的軍隊有何影響?...

《女學學誌》第48期編輯報告

本期共收錄三篇論文與兩篇書評,其中兩篇文章涉及軍事行動中的婦女。第一篇論文,謝曉菁以明末女將沈雲英(1624-1660)為核心,探究明清時代從軍女性的記載。她發現,沈雲英的墓誌銘題名與登入本家族譜,看似跨越性別的邊界,主體被突出,但從相關的文本內容看來,最終仍服膺父權體制與儒家價值,孝順、貞節依舊是男性文人認為從軍女性在勇武之外,不可或缺的女德。...

《女學學誌》第47期編輯報告

紀念碑是紀念人物或事件的建築物,作為集體記憶的一種,其呈現的方式與形成過程充滿了性別意義。本期刊登的第一篇研究論文中,顧玉玲教授從工殤碑的設立與群眾記憶,揭示當代台灣性別與勞動的關係。同樣是為了工作最後「回不了家」的男女,男人被神格化成為「石牌公」,設置在「開路先鋒爺廟」內供人膜拜;女人卻集體被當作「淑女」來祭祀,且如同台灣各地可見的「姑娘廟」一般,單身女性無法入父系家祠,往往被塑造為厲鬼而成鬼話傳說,幸由婦女團體與地方政府的努力,高雄旗津「淑女墓」終改建為「勞動女性公園」。...
好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