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方念萱(政治大學新聞系)

摘要 |

  專門刊載新傳播媒介研究論文的重要期刊New media & society在2004年出版的第6卷第1期中,Nina Wakeford在一篇名為〈開疆拓邊的新媒介研究〉文章裡指出,時至今日新媒介研究始終沒能正視非正統的認同(non-normative identities)的分析;她指出女性主義的科技科學研究是在新媒介研究浪潮中少數能直指轉變核心的研究,而這也呼應了Donna Haraway對於要正視處境式知識(situated knowledges)與部份觀點(partial perspectives)的主張。《網路與性別》一書作者林宇玲在書中第8頁就自承深受Haraway影響,尤其是其處境式知識的概念,因此引發她著眼於身邊經驗與現象,採取反本質的立場,以後結構女性主義的觀點探究個人如何在社會脈絡中藉由網路中介建構主體性。2002年出版的《網路與性別》一書正是這樣一部直指新媒介研究核心意旨的書籍。

  全書分為三部分,在第一部份〈理論篇〉,除緒論外,作者整理、分析性別與科學/科技、網路女性主義、電子人女性主義等核心概念;第二部份〈網路主體篇〉,作者從「虛擬」入手,處理虛擬與實在的關係,次第延展到對虛擬性別、虛擬身體與性慾的分析。第三部份則是作者的實證研究。

《網路與性別》一書在最後一章的結論裡不斷出現的字詞是「未必帶回線下」、「只能在線上進行」;我好奇的是有過(或正在愉悅地進行)在網上錘煉孕育個人風格、養成不同的我的經驗的人,就算是「回到」線下,即或「不敢」持續網上行徑作風,會是一如碰觸網路以前的人嗎?網路真只是這樣一個工具、場域嗎?不是因此小覷網路,問的還是我先前提問的問題、虛擬與現實的關係。一如許多深究網路解放力量的研究,本書最終論及針對線上社群與結盟運動的研究,近年來台灣學院中傳媒相關學院所生產的環繞此一主題的研究不少;此一研究路線固然重要,我想提出的、值得投注心力的是再議現實真實;如果先不以網路上下為度、不切割網上的與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而從微政治的角度,深究往返網路與其他媒體畛域(人際傳播亦然)的主角的認知、體驗、與策略,不知道是否因此得見往返於多個視窗之間的女性的運動策略?

全文下載

評介林宇玲:《網路與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