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吳嘉苓(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摘要 |
大部分的學術期刊編排,常把書評的單元放在學術論文的後方。然而,書評對於學術社群影響深遠,精彩的書評也常流傳甚廣。本期《女學學誌》有一篇精彩的書評,編輯部與書評作者合作的過程,也有許多驚喜。因此,這次編輯報告,我們就以書評來開頭吧。
本期書評的誕生,既反映了編輯部的例行作業,也呈現了書評作者主導開發的創意。先介紹本刊的書評編輯過程。編委會例行性針對近年來出版的專書,提出適合本刊刊登的清單,然後找尋適合的書評作者。我們也跟大多數學術期刊一樣,不接受書評的投稿,而是主動邀請適合的書評作者。就我這一年多的編輯經驗來看,邀請寫書評,通常比邀請審稿還要困難,顯見寫書評的挑戰性甚高。特別是,書評寫作費工甚大,學術評鑑上往往又不算數,可能也讓忙碌的學術工作者,望之卻步。真的,我們每次接到婉拒信時,都能含淚諒解。然而,書評往往提供讀者專書的梗概輪廓,解析其貢獻與侷限,對於刺激學術討論,助益甚大。著名的女性主義期刊Signs,每期都有三到六篇的書評,也是該刊的大亮點。
本期評的書是洪郁如的《近代台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編委會推薦年輕學者梁秋虹撰寫,也獲得首肯,讓編輯部士氣大振。更令人驚喜的是,梁秋虹繳交的作品遠超越我們的期待。她從女性史、國族與階級的角度,以及跨學科的對話等取向來解析此書。同時,該書評也一併納入幾本近年來類似主題的作品,進行對照比較。這篇書評雖然以一本專書為主軸,但已經接近文獻評述的定位,讓讀者能夠透過書評,了解到日治時期女性史研究的學術發展。書評作者主動寫出這樣的深度書評,編輯部讀來萬分過癮,也慶幸學術社群能有這樣的慷慨投入,也許這就是研究領域不斷拓邊的重要養分吧。
梁秋虹在書評中,針對該書不同版本的封面,以及理解「新女性」的其他圖像資料,提出討論。編輯部為了能讓讀者更能掌握這些圖像,也請負責出版的台大出版中心以及書評作者,協助取得這些圖像,納入內文。我們在此邀請各位仔細閱讀這篇圖文並茂的書評,探索台灣女性史的成果與願景。我們也趁此機會特別謝謝所有接下書評任務的同行們。《女學學誌》持續進行各種書評規劃,也期望能有多本書的綜合書評類型。性別研究的學術出版熱絡,包括一些對於台灣以及亞洲性別研究的英文著作,我們都在規劃中。期待《女學學誌》也能以多樣的書評來豐富學術交流。
本期三篇學術論文都探討了重要的性別研究主題。程婉若與王增勇針對社工對於青少女自我保護的服務,透過建制民族誌的取向,深刻反思其困境。范代希解析使用另類醫療的母職實踐,為科學母職的討論打開新局。許如婷探討了八位當代原住民女性藝術創作者的作品,從中連結其生命故事以及族群認同行動。本期的封面即是其中一位研究對象瑁瑁瑪邵的皮革藝術《懷念的晚餐》。封面的祖母、鍋蓋、香蕉葉,都有故事。歡迎大家參考封面內頁圖說以及許如婷的論文。
這幅美麗的作品與圖說,固然要拿到本刊的紙本才能仔細賞析,但是大多數的內容,透過網路就可以取得。各篇摘要或內文可在台大婦女研究室網站(http://gender.psc.ntu.edu.tw/Gender)、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ntuwrp)、華藝線上圖書館、HyRead台灣全文資料庫、碩亞學術研究知識網、月旦知識庫等平台下載,歡迎大家多加使用。讀者的交流常會繼續滋養這些好作品的生命,性別研究得以持續壯大。
主編 吳嘉苓 謹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