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衣若蘭(台灣大學歷史學系)

摘要 |

  本期共收錄三篇論文與兩篇書評,其中兩篇文章涉及軍事行動中的婦女。第一篇論文,謝曉菁以明末女將沈雲英(1624-1660)為核心,探究明清時代從軍女性的記載。她發現,沈雲英的墓誌銘題名與登入本家族譜,看似跨越性別的邊界,主體被突出,但從相關的文本內容看來,最終仍服膺父權體制與儒家價值,孝順、貞節依舊是男性文人認為從軍女性在勇武之外,不可或缺的女德。

  第二篇專文中,謝世宗將與台籍慰安婦(軍事性奴隸)有關的記錄片與小說,作「對位閱讀」,論述紀錄片《阿媽的秘密:台籍慰安婦的故事》(1998)與《蘆葦之歌:慰安婦阿嬤光影紀實》(2015)的主調,有從受難主體到強健主體的轉變;而〈獵女犯〉(1976)與〈望鄉〉(2002)兩篇小說更呈現殖民情境下複雜的權力階序關係。本文提醒我們跳脫殖民與民族主義的框架,檢視父權體制在階級、種族、帝國等多重因素的交織。

  上述二文展現了戰爭下婦女的多元面貌與省思,而當今我們對歷史事件與文學、影像的性別分析,實有賴學界相關研究的交流與累積,學術產出的重要場域:高等教育,其中實際的性別平等狀況與形成因素為何,不容小覷。近年來政府雖已推動《性別平等教育法》防止校園性別歧視與性騷擾,以及補助個別研究經費等方式,來改善教育界性別不平等的現象,但學者認為,制度性與結構性因素仍是影響校園性平的重要關鍵,值得關注。

  本期第三篇作者蔡麗玲、彭渰雯、陳建州、呂依婷透過大規模的抽樣調查,探討大學校園性別平等現況,研究發現不同職級、性別、學院、學校類型的教師,對校園性別不平等的感知與需求有所不同。基本上,大學男女教師均認為目前首當改善的項目是「建立讓所有教師能兼顧托育、家庭照顧責任的友善環境與支持措施」;但對於提高女性擔任主管人數這個問題,則男性教師較不關注。本研究實有助於國家政策在改善校園性別勞動條件與探知學術生產性別議題的背景,而作者也提示,大學院系組織內的制度與文化因素,以及個別受訪者的性別意識,都值得未來校園性平質化研究的參考。

  本期兩篇專書評介:一為介紹許慧琦研究美國無政府主義雜誌《大地之母》的新著Emma Goldman, Mother Earth, and the Anarchist Awakening。作者詹宜穎歸納了本書探究Emma Goldman跨州/洲的宣傳與激進的性/母性思想革命,並提出未來可追問其思想如何在世界其他地區被理解與運用,例如日本。第二篇評介對象為社會學家Amy Brainer研究台灣性少數在原生家庭親屬關係的民族誌,Queer Kinship and Family Change in Taiwan。作者陳容以「酷兒親緣」(超越血緣為本的親屬關係)為概念,說明這本酷兒人類學的研究範疇,如何論證酷兒主體所形構的關係,以及Amy Brainer反身性的研究特質;另也揭示書中可再進一步探討本地報導人對「酷兒」概念的理解。這兩本新書,一個結合無政府主義、女性主義與文化交流史,一從多元性別挑戰傳統家庭的親屬關係,都讓我們看到性別研究的多種可能性。

  本期的完成,為投稿人辛勤研究的成果,更有賴審查專家的配合與編輯委員的反覆討論,還有編輯助理與文編、美編的不憚煩勞。封面為藝術家李美璁的作品,感謝其惠予提供。該幅畫密集細緻,看似重覆之線條,呈現陰性身體鑲崁於機械體制之中,彷彿暗示我們,任何性別研究與平權運動的「慢工」,總有「出細活」的一天。

主編 衣若蘭 謹誌

編輯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