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黃長玲(主編)

摘要 |

本期專題是「性別與照顧政策」,對於面臨少子化與高齡化危機的台灣而言,照顧工作與照顧政策的性別意涵,是當前最值得關注的議題之一。兩篇專題論文中,劉毓秀的文章追溯了從1990年代中期以來,台灣婦女運動者在推動照顧公共化的過程中,如何以師法北歐為起點來達到在地轉化的效果。文中除了引介北歐模式及精神外,亦說明我國近幾年性別政策機制的發展,以及政府與民間社會在幼托政策上互動的情形。傅立葉與王兆慶的文章則是以保姆托育管理及托育費用的補貼為例,從公共政策形成的過程來探討照顧公共化所經歷的改革與挑戰。兩篇專題論文都顯示照顧政策和女性就業以及性別角色的關係非常密切,也指出性別平權意識在照顧政策制定過程中的重要性。由於三位作者都有相當豐富的政策論述及參與經驗,這兩篇作品對於理解台灣照顧政策的制定過程而言,深具參考價值。

  本期的兩篇研究論文中,黃淑玲與謝小芩的作品分析了1990年代以來女性主義與三個重要學門之學術產出的關係。根據她們的分析,真正形成運動與學術雙向結合的學門,似乎只有社會學門。在教育領域中,性別平等教育法的推動雖然自1990年代即已開展,並且在2004年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但是性別研究在教育學門中的進展仍然緩慢。外文/文化研究學門則在1990年代的風潮過後,近年來女性主義觀點的作品,呈現衰退的現象。除了作者所聚焦的這三個學門外﹐同樣值得思考的是在這些學門之外的其他人文社會及科學工程學門中,性別研究仍然如同荒漠一般。楊婉瑩與林珮婷的作品,是從社會變遷的調查資料,探討人們對性別差異的認知如何影響女性的政治效能感。差異與平等的問題是性別政治的核心議題之一,透過婦女保障名額或是性別比例原則的制度設計,也許可以降低男女兩性參與政治的人數的落差。但是對於普通公民而言,政治效能感會直接影響政治參與的意願,因此破除性別刻板印象,不只是可以使更多的女性參與政治,也可以使更多女性相信她們對於政治的參與是有可能帶來對國家社會的具體改變。

  本期研究討論呼應專題的主題,與照顧政策的關係十分密切。熟知台灣婦女運動歷程的人都知道該基金會的創立,是為了紀念在1996年底遇害的前民進黨婦女部主任彭婉如。鄭勝分的作品回顧了彭婉如基金會的工作,如何從關心社區治安逐漸轉變成創造婦女就業機會以及倡議照顧公共化的歷程。台灣非營利組織的數量雖然繁多,但是針對個別非營利組織發展與運作較為詳細的討論仍然有限,因此這篇研究討論在相當程度上,彌補此一知識區塊的空白。

  2012年開始,我國第一個性別專責單位「行政院性別平等處」正式出現。雖然自1990年中期台北市婦權會成立後,過去十數年間,從行政院婦權會到各縣市婦權會,以及各部會的性別平等工作小組的紛紛建立,我國的性別政策機制逐漸成形,但是始終缺乏專責單位來整體性地推動性別平權政策。「行政院性別平等處」的成立毫無疑問是個里程碑,也因此,民間婦女團體期待2012年成為「性平元年」。政府體制的變化將會對性別平權運動以及性別研究形成何種影響,值得性別研究社群持續的關注、探討與論辯,而女學學誌也希望繼續扮演呈現這些討論的重要場域。

全文下載

編輯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