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黃長玲(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摘要 |
以台灣性別研究的發展而言,文學這個領域,可能是許多人性別
知識啟蒙的開端。1 0 年代初期,以英美文學相關科系為主的課程
與師資,就許多層面而言,不僅是台灣性別研究的領航者,也隨後為
台灣文學研究,建立了性別視野。本期的專題「性別與台灣文學」就
是這個趨勢與成果的具體展現。
紀大偉的研究,探討台灣文學中的女同志關係,不僅指出文學作
品在描述女同志關係與男同志關係上的落差,也指出這些作品再現了
女同志關係的物質基礎。放在社會生活的脈絡下來看,這個觀點饒富
深意。相較於男性,女性本來就是經濟弱勢,無論是在經濟上需要照
顧,或是與伴侶彼此照顧,女性的需求都比男性來得明顯。親密關係
的物質性,在異性戀關係中屢見不鮮,但是往往在強調浪漫愛的同志
文學中,變得隱而不現。紀大偉的研究,無寧是重新提醒了讀者,要
看到文學作品中透露的重要社會訊息。
蔡孟哲對陳若曦「紙婚」的研究,從「殘」與「酷」的角度來理
解這個作品,和過去許多對陳若曦作品的研究,視角非常不同。這篇
文章的視角不同於以往,不在於它的性別或是酷兒觀點,而是在於它
將作品置放回1 0 年代愛滋病盛行時,美國社會對於這個疾病的偏
見與汙名,以及和疾病汙名相連的對於同志及殘障的汙名。雖然「紙
婚」的故事背景不是台灣,但是如同作者所言,它是台灣文學中最早
出現以男同志愛滋患者作為描寫對象的作品,因此作品中所觸及的種
族、性別、對家的想像、對完整的渴望,處處映照著那個年代,或甚
至當代的台灣。
專題中第三篇作品,宋玉雯對舒暢的研究,處理了冷戰格局下,
台灣外省男性孤絕的情感狀態,以及其身體慾望所牽動的族群,性別
與階級關係。舒暢並非暢銷作家,在文學研究中,也不是傳統上被歸
類為反共作家或老兵作家的成員。然而,宋玉雯的研究,使其作品中
與歷史情境交匯的個人生活,成為了台灣歷史及社會經驗中的切面。
對於舒暢的研究,使得研究者重新探索離鄉背井的外省男性的台灣經
驗,而對於台灣文學的持續挖掘,也終將使得像舒暢這樣的作家,得
到研究者的關注。
本期在專題之外的研究論文,是陳昭如從修法與立法的角度,重
新審視台灣女性追求平等的過程。台灣性別平權的發展,在經歷了
三十多年婦女運動的持續努力後,當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這
些成果所帶來的既是平等,也是更為幽微的不平等。奠定民主法治基
礎的自由主義原則,往往不考慮個人處境的差異,但是個人作為社會
群體的成員,往往是因為群體身份,而造成處境的差異。對個別的女
人而言,許多在職場、校園、家庭,以及廣泛的社會生活中所遭遇的
不平等,正是因為她的女性身份,而這樣的處境差異,在自由主義原
則「平等對待」的思維下,往往會造成無法有效言說的不平等。這正
是陳昭如所說的台灣性別平權現階段的困境以及未竟之業。
無論是文學作品的再現,或是立法修法的進程,性別視角對於台
灣社會生活的意義,廣泛而重要,要免除汙名與歧視達到真正平等,
持續對性別現象的探索至關重要,而《女學學誌》也會是這個過程
中,與許多研究者同行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