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吳嘉苓(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摘要 |
又到了鳳凰花開、《女學學誌》出版的時刻了。本期的三篇論文細密觀察台灣社會的新興現象──新移民拿著攝影機、肚皮舞者舞動身體、媽媽們關切有機食品──提出性別研究的新視野。
將攝影機交給我們關注的弱勢群體,就會自動產生充權的效果嗎?王君琦透過以新移民女性為主題的影像分析,以及自己參與的花蓮新移民女性紀錄影像工作坊,複雜化了這個提問。過去以新移民為主題的紀錄片,無論導演身分是否為新移民,都可能複製或挑戰主流的移民敘事,像是認分地在寶島追求幸福人生。有別於以影像內容來判定是非,王君琦提出以影像拍攝的過程面──從各種決策權、建立的支持系統,到對於成品的發言權等,更能探究影像如何充權。
台灣近年來掀起的肚皮舞熱潮,是女體的解放還是複製男性凝視?鄭芳婷解析了肚皮舞的爭議事件、分析了數部作品的編舞特性,並且考察演出的社會情境,直指台灣當代肚皮舞展現出的酷兒性與混種性,充滿了反叛的可能。讀著論文栩栩如生的描述,真想同時搭配著舞蹈實境一起看呢。希望《女學學誌》未來擴展的數位傳播模式,能讓王君琦、鄭芳婷這類以影像創作為主的研究論文,也能有多媒體的呈現。
媽媽們投入有機食品,是飲食文化改革的契機,還是徒增母職負擔?透過梁莉芳的學術考察,我們看到這些綿密的食物工作,在選材與烹煮過程中,編織了母職理念與飲食倫理。即使性別分工難以打破,新飲食運動在地方媽媽的日常生活中,仍醞釀潛力。拍片、跳舞與做菜,如何開展新的性別關係,這些新生代研究者以嚴謹的資料,豐富了重要提問。
性別研究向來重視跨國比較視野。香港學者金曄路的專書《上海拉拉:中國都市女同志社群與政治》,很能為台灣蓬勃的女同志研究,激發新靈感。伍維婷受邀撰寫的精彩書評,提綱挈領、提神醒腦,請大家務必進補。
鳳凰花開,也是這屆編委會畢業的時節。兩年來,本刊編委王儷靜、李貞德、紀大偉、陳昭如、黃長玲、藍佩嘉,助理編輯張峻臺、楊雅婷,以及專題編輯陳美華、王君琦。在數不清線上討論與實體會議之中,大家共同完成了兩年四期的出版。與這群朋友共事,堪稱參加中年成長班。我很讚嘆同行們的專業與投入,也慶幸能有這一段身心靈都受到滋養的編務歷程。一週五天在婦女研究室電腦前奮戰的峻臺,同時要負責《女學學誌》與《婦研縱橫》的編務,是串連起大家的靈魂人物,我們真幸運有這樣能幹負責的伙伴。
性別研究社群很能瞭解隱形工作的重要性,在此也要特別謝謝許多無法在此列出姓名的審查人、投稿者、出版製作各環節的工作者,謝謝你們為《女學學誌》的付出。也感謝台大婦女研究室一貫的信任與慷慨支持。我所敬佩的台大法律系教授陳昭如,將擔任新一屆編委會的主編。讓我當一下章魚姐,鐵口直斷在昭如的領導下,《女學學誌》會有如本期封面那個奔放跑步的女人,必然鵬程萬里。請大家繼續支持新任的編委會!
主編 吳嘉苓 謹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