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黃長玲(臺灣大學政治學系)
摘要 |
本期專題是「性別與藝術」,雖然《女學學誌》每一期封面都是台灣女性藝術家的作品,但是過去刊出的文章中,很少有和藝術相關的研究。本期專題很高興能請到劉瑞琪教授擔任專題主編,她在專題說明中,將藝術領域中的性別研究,在女性主義知識進程上的發展,為讀者做了說明。
兩篇專題論文中,余瓊宜的文章討論德國錄像藝術家與表演藝術家Ulrike Rosenbach 的作品,不但介紹了Rosenbach 如何處理常見的女性形象如聖母瑪利亞、亞馬遜女戰士、維納斯等,也將Rosenbach的作品放在女性主義藝術的論辯中進行分析。女性作為一個符號,其意義會不斷被重新建構,在理論上並不難理解,但是創作者透過作品將性別視為一個過程,則是Rozenbach 作品值得關注與分析之處。余瓊宜的文章,不但導引讀者認識Rosenbach 的作品,也導引讀者從女性主義藝術的角度來理解Rosenbach 以及當代相關的性別理論。
劉亞蘭的論文討論的是「陰性崇高」在女性藝術家作品中的意義。這篇文章簡短回顧「崇高」(sublime)這個概念在西方哲學與美學中的發展,指出女性主義者如何用「陰性崇高」來回應這樣的知識傳統,並且以「陰性崇高」的理論視野來分析國內外藝術家的作品。這篇文章不僅是對重要概念的回顧,也探討這個概念透過藝術作品呈現的可能性。劉亞蘭的分析,如同她在文章結尾的說明,主要是針對崇高論辯中人與自然的關係。在這個知識脈絡下,易傷的身體及其與理性的關係也很值得研究,希望未來我們會看到劉亞蘭或是其他學者,從這個角度進行對台灣藝術家作品的分析。
本期的第三篇論文是賴彥甫探討「C /娘」音樂文化與男同志身份建構的作品。男同志的相關研究,在台灣性別研究領域中,已經有一定成果,然而,這篇作品從地理學以及音樂民族誌的角度出發,不但在方法上不同以往,作者也相當清楚指出夜店展演的男同志身份,相當程度受到夜店這個空間中人們互動方式的影響。在此情形下,「C/娘」展演並非只是與陽剛氣質的二元分立,而是被特定空間不斷重塑性別身份的過程。也因此,同樣是同志夜店,同樣是流行韓樂,以及同樣是「C /娘」展演,所具備或呈現的性別認同卻不盡相同。賴彥甫的文章,不但增加我們對男同志身份展演的理解,也使得夜店這個重要社會文化場域的性別分析,在相關研究領域中浮現。
本期書評,是紀大偉評論許維賢的作品《從豔史到性史》。紀大偉指出該書主要貢獻有二:批判國外研究對於中國境內作品的失憶,以及指出現代性如何打斷了中國同性戀的傳統,使得相關敘事機制唯有面對這個斷裂,才有可能避免中國人自己的「自我東方主義化」。紀大偉同時對比了桑梓蘭關於中國女同性戀的作品《浮現中的女同性戀》,說明許維賢強調斷裂的同時,桑梓蘭試圖呈現的是連續。斷裂與連續本是歷史研究的基本命題之一,很值得探究的是若這些作品各自呈現的歷史圖像都很合理,那麼為何男同志的歷史是斷裂的,但女同志的歷史不是?這個問題,也許要等更多的作品加入相關論辯,才會得到答案。
本期(37 期)的《女學學誌》,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經過多年努力,《女學學誌》終於成為TSSCI 收錄期刊。性別研究雖然日益蓬勃,但是在許多既有的知識領域中仍然位處邊緣,也因此在過去期刊收錄的程序下,這份刊物對知識社群的意義與貢獻不容易得到肯定。這次能夠被收錄,除了要感謝所有參與編務的學界同仁、作者、以及審查人外,更希望《女學學誌》在未來能對台灣以及整個華文世界的性別研究社群,有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