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黃宗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摘要 |

暑氣熏蒸迎來了《女學學誌》第52期的出刊。本期收入的研究論文與研究紀要,皆細緻地記錄了女性身處不同社會團體中的經驗,刻劃出女性主體在不同時空場域的動態圖像。

首先,李韶芬的研究論文,〈照顧趕工:當「專業化」遇上「能力」──以長照機構為例〉的場景是繁忙的長照機構。本文的田野資料來自作者親身受過照服員訓練、進入機構實習工作,輔以深度訪談。如此深入機構中的參與觀察,牽涉複雜的主客體權力關係,是考驗研究者不斷反身思考的「敏感田野」。作者在文中揭露了長照機構現場中女性勞工如何被高強度的勞力工作,以及各式各樣的繁瑣家務類工作追趕,不得不追求速度、犧牲被照顧者的個人感受。借用Amartya Sen的「能力」(capability)理論,文章犀利地指出,如此的趕工文化雖不是出自機構上級明確的指示,卻是剝奪勞工其他選擇的後果,因而產生了虛幻的自主性──似乎唯有群體合作趕工,才能爭取微小的喘息空間。另一方面,臺灣政府的長照政策企圖透過「專業化」的方式提升照服員人力素質,以為如此得以解決長照品質不佳的問題,卻因此忽略了照服員工作現場的行動能力與選擇自由。本研究具體指出,社會對於照顧價值的否認、機構對於勞工的長期剝削,以及工作現場人手不足等等,這些負面因素所交織的社會結構,才是真正剝奪照服員能力,讓她們難以發揮專業、別無選擇,只能不停趕工的主要原因。

邱琡雯的研究紀要,〈女行、履行、旅行:天理教臺籍女佈教師返回原地的經驗〉則關注宗教團體中的女性成員的實踐,試圖顛覆過去女性成員在宗教團體中皆是從屬位置的刻板印象。天理教發跡於日本奈良縣,最早隨日本殖民進入臺灣巡教。根據其教義,位於奈良縣天理市的教會本部有「原地」之稱,是信眾朝拜的聖地,該地也同時提供許多深入學習、實踐教義的課程。本研究中所指的「女佈教師」,便是先經歷了留日的學生身份,隨後成為原地中文班講師,最終成為帶領親朋好友定期返回原地的參拜領隊。作者透過訪談與文獻分析,呈現女佈教師的生命歷程。本研究發現,學生時期「與神有約的優先權」讓父權社會中女性應待在家中的觀念暫時被擱置,女性因而能擁有流動性,前往異地投入宗教活動。而成為講師之後,原是家庭主婦或退休人士的女性成員,能因返回原地擔任講師的機會,透過宗教資本超越原本的位階,獲得自我賦權、更新主體性的能量。最後,定期返回原地的信徒歸人,亦能覓得自我救贖與療癒的可能。

畢恆達、洪文龍、陳志軒共著的研究紀要,〈連結與跨越:台大女研社的成立、運作與轉型〉透過訪談不同時期台大女研社的成員,重構台大女研社創社的歷史,並釐清女性主義如何影響該社團的走向與發展。作者開宗明義指出,女研社作為臺灣第一個大學校園中的女性主義學生社團,意義斐然,卻少有文獻清楚記載女研社創立之脈絡及其發展過程。回顧女研社成立的年代,正是臺灣甫解嚴,大學議題性社團如雨後春筍出現、校內民主運動風起雲湧之際。本文指出,在父權文化盛行的當時,即使是崇尚民主、追求自由的社團,對女性亦不友善;女性的聲音未受到充分重視,常被視為男性的從屬而欠缺主體性。因緣際會之下,試圖為女性發聲的台大女研社於1987年申請成立。她們首先透過讀書會研讀女性主義理論,培力個人性別意識,並參與學運或工運實踐抱負。爾後,女研社在校內發展女性議題的倡議,亦曾獲大量的曝光與討論,立下性別運動標誌性的里程碑。時移事往,本文聚焦女研社的發展紀事,透過成員的口述歷史還原現場,同時立體地記述眾人當時的心情與感受,提供讀者回望臺灣性別運動發展史的新視角。

本期書評作者為曾凡慈,評論的著作為吳嘉苓於今年二月出版的英文新書Making Multiple Babies: Anticipatory Regimes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該書針對當今的生殖科技治理進行全球與在地(臺灣)的比較與分析,除了梳理人工生殖多胞胎孕產的爭議,亦關注婦女孕產多胞胎的經驗,描繪產婦在求孕、減胎與安胎等歷程中,如何懷抱希望,又如何與風險拔河。曾凡慈認為,吳嘉苓推翻過去所提出的風險概念,在新書中以「預想體制」來分析多胞胎,確實更具有生產力,也有益於說明哪些「風險是如何且為何被放大或匿跡」,因而能開啟更符合生殖正義的政策討論。同時,曾凡慈亦期待這套預想體制,未來能在預想勞動與預想治理之間建立更清楚的概念關聯。例如,情感在生殖科技中有何作用、怎樣維繫不同行動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婦女在安胎期的預想勞動如何被忽視等等,這些議題都值得更進一步的討論與闡述。

本期封面為藝術家康雅筑的作品〈覆鳥〉(Cover the bird)。康雅筑擅長以編織和自然材質應用來創作,探討現代性如何影響傳統文化、經濟體系與自然環境。〈覆鳥〉不僅呈現兒童埋首啃玉米以及鴿子食穀的和諧片刻,也透過縫繡技法以及遊牧民族的羊毛氈紡織技藝,將環境變遷、畜牧生活、飲食文化及生存權利等議題巧妙串連。使用複合媒材並結合多元技法的創作方式,也呼應了性別研究者勇於嘗試勾連不同面向、橫跨各種領域的專注身影。

主編 黃宗儀 謹誌

全文下載

編輯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