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昭如(台灣大學法律學院)
摘要 |
性別研究之路上,總難免因有人離去而感傷的時候。本期《女學學誌》出刊之前,赫然傳來陳俊志導演過世的消息。探索同性親密關係的《不只是喜宴》、揭露同志青年處境的《美麗少年》、紀錄對抗性騷擾的《玫瑰的戰爭》等作品,是他所留下的永恆紀念,也寫下台灣性別運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頁。因為素材取得的困難,我們無法以呈現影像的方式來紀念他,只能以文字來悼念他的離去。
本期刊登的第一篇研究論文,正巧就是同志紀錄片的研究,作者林書怡以黃惠偵導演兩部呈現同志母女關係的作品討論紀錄片倫理。黃惠偵導演的這兩部作品是以導演母親為拍攝對象,並且由導演身兼拍攝者與被拍攝者的第一人稱紀錄片,一是短片《我和我的T媽媽》,二是長片《日常對話》。作者主張,陳俊志作品開展了同志紀錄片作為爭取同志社會認同之「抵抗的場域」,而晚近黃惠偵導演等人的作品,則出現了同志紀錄片的轉向,由強調同志現身的「可見性」,轉變為對於自我與他者、文本與作者間「關係性」的探索。從影片的敘事結構、鏡頭語言、剪輯策略等權力部屬入手,作者討論了短片與長片觀點轉變的不同再現視角所叩問認識的母女關係。作者檢討紀錄片倫理,討論母女關係從短片到長片的改寫,也凸顯影片對於非正典同志家庭的呈現,如何拓展了同志家庭的多元型態,以及在團結爭取同志權利的典型圖像之外,還有互動與衝突、在場與不在場、現身與被現身、在召喚與抗拒中尋求相互理解的形色樣貌。
第二篇論文是由加拿大學者何梅俐所著的產婦美貌研究,這也是本刊所刊登第二篇以婦幼雜誌為分析文本討論母職的作品。2010年第26期陳婷玉所著的〈當媽媽真好?流行婦幼雜誌的母職再現〉探討母職再現中的權力運作,本文則是對於孕產婦的美貌研究。作者的提問是:為何強調產後恢復?產後恢復為何要經營美貌?採用批判新自由主義的「美學經營主義」觀點,作者透過對於兩份雜誌的批判文本分析,發現雜誌將懷孕的身體變化予以負面呈現,因此正當化了追求美貌的需求,對於孕產婦的指導建議不再以健康為唯一考量,而是強調美貌,或美貌與健康兼顧,甚至連親餵母乳都成為經營美貌的方法之一。作者指出,主流育嬰雜誌所宣揚的美學經營主義核心主旨為「恢復自信美體」,而母性主體的身體解放實為美感勞動的要求,雜誌將追求美貌自然化為女人的天性所提出各種孕產過程的資訊與建議:監視體重、消除妊娠紋、美胸、美膚、避免陰道鬆弛等等,這些美學經營主義所要求的美感勞動,不是讓母親變得更自由,而是更受規訓,包括美貌外表的規訓與性規訓(避免喪失性吸引力而影響丈夫的性慾望)。也因此,女性不是變得越來越有選擇是否經營美貌的自由,而是越來越沒有不選擇經營美貌的自由。
由高禎臨所撰的第三篇論文,則是以吳爾芙的作品為參照,跨越時空來分析早於吳爾芙一世紀的清代中國劇作家:吳藻所著《喬影》一劇,討論其中「書齋」的空間隱喻、女作家的書寫風格與性別思考,以及對文學歷史的挑戰。劇中女主角以男性小生裝扮進入通常屬於男人的書齋,作者將此書房空間與吳爾芙「自己的房間」相應照,作者討論吳藻創作的性別越界企圖,女性走出閨房、扮裝「闖入」書房,展現對知識的渴望與對男性話語權的挑戰,將「他者的房間」轉變為「自己的房間」。作者也藉由象徵性的物質與儀式行為的安排,說明劇中主角在女性才女與男性文人、女性語調與男性行為之間的游移,性別展演如何模糊了性別界限,具體存在的空間如何成為心靈的空間。
本期所刊登的書評,則是由任教於紐約的學者劉文,評論長期從事同志研究與文學批評的學者紀大偉(同時也是本刊編委)所著之《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劉文指出該書對於台灣同志文學史的「修復式閱讀」,如何挑戰帝國史觀(強調台灣製造)、挑戰美國時間正統(採用酷兒時間觀)、置疑同志主體(著重「主體效果」而非真實主體),並肯定其提出理論化方法架構的貢獻。如果你曾讀過此書,必然會驚艷於劉文的精闢評論。如果你還未曾讀過此書,這篇書評將引導你進入大偉所構築的同志文學時空,也值得你在閱讀之後再次品味。
最後,作為吳嘉苓(前任)、黃長玲(前前任)兩位超盡責也超有能主編的接任者,我要感謝她們兩位長期以來在編委會的付出,讓我見識也學習刊物編輯工作的學術行政苦工與情感勞動,也自我期許要在她們耕耘厚植的基礎上延續維繫台灣性別研究學術期刊的任務。本任編委會新舊交替,照例由不同學科、機構與地理區域的編委組成:衣若蘭、吳嘉苓、紀大偉、黃宗儀、張晉芬、彭渰雯,還有極度細心負責的編輯助理峻臺與雅婷繼續協助,一起為拓展性別研究而努力。歡迎大家投稿,也期待下一期的相會。
主編 陳昭如 謹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