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維紅

摘要 |

本期的主題是「母親/母職:照顧與休閒」,兩篇專題論文分別
討論女性的照顧角色與休閒經驗。俞彥娟的作品探討了美國第二波婦
女運動中關於托育的論述與政策過程,對於面臨少子化危機的台灣而
言,這篇文章有他山之石的意義。杜娟娟的文章則處理了家庭休閒活
動中的性別角色與分工。性別研究者對於家務勞動中的性別角色與分
工並不陌生,家務勞動也往往是性別平等教育的核心議題之一。杜娟
娟的文章顯示了性別無所不在的現象,從她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家庭休
閒其實和家務勞動非常類似,都是高度性別化的經驗。性別角色的規
範性作用,不僅表現在工作上,也表現在玩樂上。在性別分工的過程
中,對許多女性而言,玩樂已成為勞動的一部分,家庭休閒活動的安
排,幾乎是許多女性家務勞動的一部分。在安排的過程中,男性缺席
的現象及理由,與家務勞動中男性的缺席有高度的相似性。

陳素秋對於女性公民主體所提出的理論性觀點和畢恆達與彭渰
雯關於台鐵女性專用車廂的研究,兩篇研究論文可說是在理論與實務
上彼此映照。從事政治理論研究的女性主義學者持續對傳統政治學中
的重要概念提出性別角度的分析、批判與修正。陳素秋的作品可以說
是在這個脈絡下所進行的努力。她提出從身體、關係以及敘事三個面
向來重構具有性別觀點的公民主體性。這三個面向不但呼應當代女性
主義理論的進展,也觸及民主理論的重要變化。若以陳素秋之文所論
及的理論觀點,來檢視畢恆達與彭渰雯作品中所討論的政策,我們也
許可以清楚看出台鐵推出女性專用車廂的做法時,不但對於女性的身
體性自我以及關係性自我缺乏深思,也因為政策審議的缺乏,使得女性的敘事性自我在政策形成的過程中無由展現。雖然沒有使用同樣的
語彙,但是畢恆達與彭渰雯所探討的女性與公共空間/大眾運輸的關
係,奇妙地呼應了陳素秋許多理論觀點。

至於王曉丹評介陳惠馨的《法律敘事、性別與婚姻》,可以說是兩位女性法學者對於台灣法律變革的共同期望。書評中除了清楚介紹原作內容,也對於原作所具備的性別議題有相當深入的討論。對台灣的婦女運動而言,符合性別平權價值的法律改革在近年來已經取得相當的成果,然而在白紙黑字的法律條文外,性別價值是否能依法具體實踐,仍然是台灣性別平權運動所要面臨的挑戰。

本期特別收錄了一篇翻譯論文,這是《女學學誌》在編輯政策上的重要變革。除了原創性的基礎研究作品,未來我們將不定期採用值得向華文世界學術社群引介的翻譯作品。原則上我們將以主題重要、與華文世界經驗相關、對華文世界有參考意義、以及非英語作品作為優先選譯的標準。本期引介的是專研中國近現代婦女史學者Paul Bailey 的作品,這篇關於清末民初中國女性進入公共空間的論文,清楚地顯示了女性的行為雖然處處受到規訓,卻也處處可見不服從的痕跡。女性在公共空間中身分的位階性,譬如那個年代對於女學生身分是否被冒用的討論,也是具有知識意義的有趣議題。

                   主編 林維紅 謹誌

全文下載

編輯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