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黃長玲(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摘要 |
編輯報告
本期專題是「性別與宗教」,台灣的宗教信仰多元,宗教活動頻繁,但具有女性主義觀點的宗教研究卻相對有限。本次專題邀請此一領域中貢獻卓著的李玉珍教授做為專題主編,希望對讀者呈現性別研究與宗教研究對話的知識性意義。專題論文劉婉俐的作品深入佛教經典,討論佛教教義中女性身份的演變,無論從宗教研究、性別研究,或是思想史研究的角度而言,都有相當的意義。從劉婉俐的討論可以看出,佛教教義中不僅存在女性身份意義的變化,也在教義發展的過程中,更朝著佛教的核心教義──「眾生平等」的方向前進。專題討論蔡芬芳的作品,則觸及一般人比較不熟悉的現象,那就是西方女性改宗伊斯蘭,而且改宗的原因涉及伊斯蘭信仰中的性別平等觀。蔡芬芳在田野經驗的基礎上,分析及評述當代的相關作品,不但討論西方女性改宗伊斯蘭的原因及社會脈絡,也同時呈現出女性及伊斯蘭的多元性。
美國著名的女性主義評論家Katha Pollitt曾經說過,女性主義者往往被迫要與自己的文化為敵,因為幾乎所有的文化傳統都是父權的;由於宗教與社會文化的密切關係,使得女性主義與性別研究發展的過程中,無疑會對宗教教義或作為進行批判與反省。1990年代以來,伊斯蘭世界的許多女性從回到可蘭經在內的伊斯蘭經典,呈現伊斯蘭世界某些性別不平等的現象──是男性的,是父權的,但並非伊斯蘭的;這樣的努力一方面打破西方對於伊斯蘭的偏見,另一方面也挑戰伊斯蘭社會中的父權作為。這種內部革命的力量,在佛教人口龐大的台灣,也曾出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釋昭慧曾經公開撕毀佛教中的「八敬法」。本期的專題論文與專題討論,在分別探討佛教教義與伊斯蘭世界的性別現象時,正可豐富我們對國際趨勢及國內經驗的理解。
本期另外兩篇研究討論分別為劉毓秀探討北歐普及照顧制度的演變,以及許如婷研究台灣當代女性藝術的傳播。北歐的照顧制度不僅是台灣在政策實務上希望參考的對象,也往往被視為全球標竿;然而劉毓秀的文章指出,從性別平權的角度而言,北歐本身的變化並非毫無挫折。許如婷的作品探討台灣當代女性視覺藝術家的性別實踐,觸及領域廣泛,提供讀者一個概略的圖像;由於投身視覺藝術的女性數量眾多,相關作品也在持續累積之中,因此,相信此一領域未來會有更多性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