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昭如(台灣大學法律學院)

摘要 |

  炎炎夏日迎來《女學學誌》第四十四期的出刊,本期封面採用的 是藝術家萬一一的針孔攝影作品〈飄蕩來自吹奏? 2〉(非常感謝萬一一的慷慨授權),由崔壯維老師做了充滿夏日風味、色彩清爽的封面設計,也有微幅的刊物外觀改版調整,希望大家喜歡這個新面貌。
  
  本期刊登研究論文、研究紀要、研究討論與書評各一篇,正好集結本刊的各種論文形式,也都以不同的方式和面向探索了自由選擇的課題。台灣在少子化的人口危機下大力提倡女性投入生育,但是人口政策經常看不到女性的需求,也總是高估了選擇的自由。
  
  施麗雯的〈孕產照護邏輯:台灣女性的新生育選擇與共同修補〉探討女性的生育選擇,透過對孕產女性與助產師、醫師的訪談和參與式觀察,瞭解 近年來新興共同照顧(醫師與助產師)模式下的女性孕產經驗,探問醫療體制所提供的新選擇,是否能促進孕產女性的自主與照顧品質。 有別於既有研究多採用醫療(生物醫學)模式與助產照顧模式的二元 對立框架,她以Annemarie Mol 對於「照護邏輯」與「選擇邏輯」的分析來討論孕產實作的動態,一方面藉由描繪孕產照護過程的不穩定 性與複雜性以指出選擇邏輯的不適當,另方面則討論產程與照護過程中,產婦需求、實證醫學與醫學常規的互動,指出「照護邏輯」的「共同修補」(shared doctoring)概念何以對解釋共同照顧模式的經驗 較具解釋力,從而凸顯孕產女性在結構下選擇的動態性與主體性,既受到結構限制、卻也並非全受支配,而是在過程中不斷互動的結果。 因此,新的共同照顧選擇要能拓展女性的生育自主與照顧品質,需要新的制度條件。

  呂筱渝的〈性別差異及其不滿:淺析萬一一諧擬的扮裝攝影〉一文,探討本期封面藝術家萬一一的針孔攝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識,透過 對萬一一本人的創作理念闡述以及作品圖像評析,指出女性藝術家如何透過對題材、攝影方法與扮裝自拍入境的創作選擇,再現性別壓迫、也呈現性別主體。她援引英國精神分析師Joan Rivière 所提出「做為扮裝的女性特質」分析,指出萬一一的作品呼應了Rivière 女性 特質做為父權體制下扮裝的批判。她也剖析性別權力的觀看,指出萬一一的作品如何呈現並批判男性對女體的凝視。有關台灣女性藝術家及其作品的性別研究十分少見,期待在本文之後還有更多的研究投入此需要耕耘的領域,也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文之後,更能捕捉並詮釋本期封面作品的性別意涵。

  施麗雯的〈孕產照護邏輯〉一文探索女性的生育自主、嘗試突破醫療照顧與助產照顧的二元對立,而王曉丹的〈破解二元對立,改寫 能動主體:性暴力受害者脆弱性的正面意義〉一文則從性暴力切入性自主課題,並檢討同意與不同意、被害者與能動主體、能動性與脆弱性的二元對立。她評述相關文獻與社會論述,指出前述二元對立的框架與概念無法適當描繪性暴力經驗、甚至造成譴責被害者的問題,以輔大性侵案為例說明之,並主張以重新理解脆弱性的新倫理和認識論來發展改變性暴力的策略與行動。在全球和在地反性暴力運動蓬勃的 當下,本文的分析與建議正可做為參照。
  
  最後,本期的書評對象是藍佩嘉繼備受讚譽的 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2006)之後出 版的第二本英文專書Raising Global Families: Parenting, Immigration, and Class in Taiwan and the US(2018)。同樣聚焦於全球化下的跨國 遷移,也同樣關注性別、族群與階級的交織,第一本書探索家務移 編輯報告iii 工,本書則剖析親職與父母教養的「選擇」。專長親職研究的曾凡慈以〈全球化年代下的親職焦慮與策略〉為題,精要地導讀 Raising Global Families 對於台灣與移民美國波士頓的父母各自的移動經驗、親職敘事與保安策略,也看到本書提出教養研究的理論化貢獻,包括重視跨國脈絡、過程和差異與關係取徑,以及剖析各種保安策略。她也指出本書在孩子角色、性別關係的著墨較少,有些許未竟之處,並且與自己的教養研究經驗對話,提供讀者進一步思考的指引。

主編 陳昭如 謹誌

編輯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