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手記】
本刊在2020年10月製作「COVID-19與性別視野」專題,探討疫情統計數據與女性主義視角的關係、疫情與邊境管制及跨國親密關係的困境等。當時縱使國際疫情嚴峻、疫情與各種防疫管制措施對人們的健康生命與生活造成重大影響,國內疫情尚屬穩定、相應的防疫管制措施影響較為有限,因此該專題聚焦在探討疾病、身分與國界的關聯。但今年五月開始突然驟升的本土確診數及升級的警戒和防疫措施,使得我們也開始近距離面臨世紀大疫情的巨大影響。在這場尚未止息的疫情中,萬華首先成為了本土疫情的箭靶。
無論是對疾病的污名、對性產業的偏見、對弱勢處境者的排除,在在都反映著這個富有歷史與文化意義的老城在當今疾病管理下所面臨的性別與階級交織議題。不過,也不乏民間團體發揮人與人連結的影響力,在風雨之中增加不少溫暖。專題主編黃宗儀邀稿的這五篇文章,從萬華面臨的兩次疾病開始(戴伯芬)、街友與社工的互動關係(李佳庭、賴彥甫),以及茶室文化反映的當代親密觀(陳逸婷),到媒體與公民教育的聯動(金其琪、戴思潔、李祐忻)、老城的再生與轉機(陳德君),讓本期「萬華『疫』題:疫情下的性別與階級課題」專題展現多面向的關照、公民社會的能量,也讓我們得以透過這些文字所帶來的觀察與省思,進一步反思疫情時代下的論述、政策與公民社會的角色。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