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手記】
前一期《婦研縱橫》編輯室手記的文末,曾提及希望本期出刊時,我們已度過疫情或與疾病共存。當時全球的確診人數剛破300萬,半年後的現在已超過4600萬。這半年來,全球疫苗研發與病毒變化賽跑、封城宵禁與經濟活動考驗各國執政團隊、貧富差距中科技交流的方式加深了資源的不均、疫情之下照護工作也凸顯了性別化的分工、國境管理與人群分類也造成許多親人無法見面的煎熬…。臺灣,以超前部署的防疫措施在國際上嶄露頭角,成為全球疫情中少數能高度維持國內社會運作的國家。但是,在防疫政策上,是有許多犧牲的。靠著邊境納入與排除,擴大了「臺灣性」的認同,激化了本國人、中國人與外籍人士的差異。此外,許多跨國同性伴侶、原定赴海外進行人工生殖的配偶,也被迫延後相聚或生殖的規畫。以及,在同樣防疫條件下,特定產業唯獨成為全面停業的箭靶。這些觀察、論述與背後的故事,都可見於本期「COVID-19與性別視野」專題各篇文章中。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吳嘉苓擔任本期專題主編,她首先邀請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余貞誼,為我們摘譯《數據女性主義》一書出版後,作者另撰短文檢視此波疫情之下數據科學中的權力與特權。為專題打下了性別觀點與思考疫情多樣角度的基礎。
專題後三篇文章,分別是編輯室側記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沈秀華主辦的「防疫共同體的納入與排除」座談、臺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朱家瑢討論疫情下臺灣同志家庭跨國生殖經驗、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簡至潔講述跨國同性伴侶苦無相聚機會。各篇主題皆與疫情政策下的身分分類相關,讓我們在自豪防疫成果時,得以見得是哪些群體被制度性的排除了?以期有更多反思或修正政策的機會。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