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痛罵駭人的犯罪行為時,有沒有思考過,某些傷害可能來自「眾人授權」?】#好文分享
1999年,日本埼玉縣女大學生豬野詩織在JR桶川車站外,冷不防被人用刀刺死。乍看像隨機殺人案,但在清水潔的一連串調查下,真相漸漸水落石出:豬野詩織的前男友是恐怖情人,長期騷擾並威脅她的人身安全。
雖然她曾經自行蒐證,帶著錄音機向警方報案,卻得到「不會成案」的回覆,甚至反過來被譴責「收了人家禮物,才說要分手,做男人的怎麼會不生氣?」走投無路的詩織最終在絕望中被殺死。
這起事件催生了日本國會訂定《跟蹤騷擾行為規範法》,但這些都是後話。在慘案剛發生的時候,詩織之死雖然引發社會震驚,民眾對受害人的同情很快就打了折扣。
一方面是因為警方不斷放出關於受害人的不實資訊,一方面是各家媒體在報導時聚焦於詩織身上的穿著、名牌配件,暗示她有「拜金」傾向,並將她的職業誤報為「酒家女」。雖然說無論受害人是否符合這兩點,都不應該被任何人殺死,但日本社會輿論一度產生「責怪受害人」的氛圍……
——以上文字摘自文章
#纏擾 #恐怖情人 #復仇式色情 #責怪受害者 #性暴力 #性別 報導者 The Reporter
【精選書摘】死了一個女孩之後,看見人性的善惡抉擇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日本發生桶川跟蹤狂殺人事件,從警方、媒體到社會卻一面倒檢討被害女生。調查記者清水潔在本書雖揭露新聞產製之惡,坦承抉擇之艱難,卻也說明善與惡的距離只在抉擇一瞬。
Source